轉眼間已經在南美晃蕩三個多月了,想不出比「光陰似箭,歲月如梭」更好的形容詞了(OS:目前也只有在厄瓜多與秘魯晃蕩而已)。在南美旅行,一般的食衣住行並沒有太大適應的問題,倒是有一件事處理與面對了三個月多,遇到時,還是難免引發心中的不滿與不爽。不管在厄瓜多還是秘魯,同一物品、服務的價格總是分為兩種,一種是在地人的價格,一種是老外的價格,同樣的東西賣給老外,開價總是比在地人貴上許多,「討價還價」成了每天必做的功課。

 

如果「殺價」只發生購買紀念品時,我並不會覺得困擾,若不管是搭計程車、買水果,甚至只是在路邊攤買根水煮玉米都得討價還價時,那就真的是件很煩人的事了。從小我就喜歡啃玉米,旅行時只要有機會,絕對會買根玉米啃個過癮,雖然距離全世界走透透的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倒是曾在不少國家啃過在地玉米,到了秘魯旅行當然也不例外。上週日到距離Cusco一小時車程以外的Pisaq逛假日市集,一看到販賣水煮玉米的攤位當然也不例外的想買根來啃,一問價錢,一根要4 sole,折合台幣大約50元,我二話不說的掉頭就走,只見攤販婦人大聲吆喝:「小姐不要走,不然算你3 sole.....,2 sole.....」。類似情況我已經經歷不下百次,現在遇到這種情形我的處理原則是,就算對方價格自動掉到正常價格,我也不會購買,畢竟玉米到處都有,少吃一根我也不會餓死,但是這種哄抬價格的行為絕對要用行動加以抵制。

 

還記得在厄瓜多旅行時,曾跟朋友一起逛某個週末市集,我們忘了先問價錢便拿個三個橘子結帳,結果對方開價2.5美金,折合台幣大約75元,當下我嚇了一跳,忍不住跟我朋友說:「這價格貴的太離譜了,台灣的橘子也沒這麼貴」,我朋友換算一下價格,點頭說:「沒錯,德國的橘子也沒這麼貴!」,我們放下橘子決定不買了。走到隔壁攤,一樣的橘子,10顆只賣1美金。

 

不管是從車站到旅館,週末跑趴,或是遇上遊行抗議,總之搭計程車的機會非常多,偏偏不管在厄瓜多或秘魯,計程車都是靠喊價,而不是照錶給價。記得初到Cusco從巴士站搭車到市區時,巴士站內的計程車喊價12 sole,走出車站見一輛路邊的計程車,開價7 sole,當下覺得非常開心便上了車,沒想到幾天之後當地的朋友告訴我,那段車程頂多5 sole就可以打發。

 

老實說,許多遊客對於「哄抬價格」的行為也是需要擔負部分責任,部分歐美遊客來到南美旅行,覺得此地的物價簡直是「便宜得不得了」,所以出手都很大方,不但小費給的多,也懶得討價還價,自然而然的「老外」在部分商家眼中成了「肥吱吱的羊」,也難怪他們想盡辦法從這些肥羊身上撈點油水。聊天時,我常跟朋友說,「殺價」並不只是為了省幾個錢,往往是原則問題,一樣的物品、一樣的服務,沒道理只因為我們是「老外」就得多付錢。此外,不管是住宿家庭、或是語言學校老師,都曾提過,或許多付一點對我們這些遊客的負擔並不大,但是一旦計程車司機、攤販等習慣了「老外錢多,就是肯多付」,自然的就會提高價格,最後導致當地人一樣遭殃。

 


晚餐聊天時,同住宿家庭的美國學生K提到她的一位朋友今天從舊金山飛到了Cusco,從機場搭了計程車到旅館,付費50 sole (折合台幣大約580元,正常價格只要10 sole),縱使K事先已先告知朋友正常價格,K朋友的西語溝通也不成問題,懶得殺價的原因僅只是覺得50 sole沒有多少錢。住宿家庭的爸媽一聽到短短不到15分鐘的車程就付了50 sole,頻頻搖頭,因為這價格可以在此地「租」上半天以上的計程車了。住宿家庭爸爸苦笑的問了K:「你朋友是不是很有錢?」。

 

小梅子碎碎念

遇到對方「哄抬價格」時,我總是掉頭就走或盡可能地討價還價,砍了半天,往往只是省了台幣幾十元,有時自己也覺得很累。累歸累,錢是小事,重點是原則,同樣買兩顆蛋、三顆橘子、搭計程車,為什麼我就是得多付錢?如果只是旅行兩週,或許自己也會跟那些出手大方的歐美遊客一樣吧!

 

或許是自己太有原則,也或許因為旅行時間比較長,既然都已經為此奮鬥三個多月了,就繼續奮鬥下去吧,往好處想,至少,西班牙語的數字會說的比較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