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個大城市,清潔乾淨、治安良好、交通方便,絕不是旅行老手心中的夢幻旅遊地,但新加坡絕對有獨特吸引人之處。新加坡的綠地非常的多,到處都是綠樹成蔭,一個轉角,可能就是一個精緻的公園,以一個彈丸之地而言,能保留這麼多綠地是非常難得的,難怪素有「花園城市」之稱。新加坡最吸引我之處在於:這是個道道地地的文化大熔爐,走在街上,華人雖然佔了多數,但馬來、印度、以及歐美人士也是不少,除了英語之外,常在街上聽到人們使用各式各樣的語言交談。

 

最常被朋友問起:「在新加坡說中文也通吧!」,這問題的答案可說「是」也可說「不是」,端看你指的對象是誰。依據維基百科上的資訊,2008年度,華人占總人口約75.2%,但有將近三分之一的華人家庭以說英語為主,在新加坡想說中文也通的話,對象必須要是會說中文的華人,比例雖然不低,但絕不是只要是華人都能說中文。新加坡教育體制採英語教學已有數十年的歷史,1987年政府更宣布中小學的教育以英語為第一語言,所以多數新加坡人彼此之間的交談以英語為主,幾乎跟家中的長輩聊天才比較有機會說中文。這種情形跟台灣的閩南語(或其他方言)人口逐漸減少的現象雷同,我周遭有不少的朋友閩南語僅能聽的懂,沒辦法說,當一種語言的使用時機只有家人彼此談話時,似乎逃避不了衰退的命運。

 

在與另外5位新朋友聚會的那個夜晚,法國帥哥Laurene曾提到,雖然新加坡人說英語,但多用簡單的字彙,他未曾被新加坡的英語所感動過,跟他在英國或法國的經驗完全不同。那晚我們聊到了文化,Craty的新加坡華人朋友提到,新加坡是一個注重經濟,但是沒有文化的國家。我想,一個語言如要超越「溝通」這個低層面的使用目的,必須經過時間的淬鍊,有足夠的使用經驗之後,才有機會提升到文學甚至是美學的層面。

 

我一直認為,中文是很美的一種語言,中文字更可說是一種藝術。

 

以下是網路流傳的笑話,作者已經不可考,就讓我用這個笑話來為中文的博大精深作一個最佳註解。

 

英文的「I」(我)  中文怎麼翻譯 ? ?
 
有一個老外為了學好漢語,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拜師於一位國學教授門下。第一天老外想挑一個簡單詞彙學習,便向老師請教英語「I」在漢語中應該如何說......



老師解釋道:「中國是一個官本位國家,當你處在不同的級別、地位,『I』也有不同的變化,就像你們英語中的形容詞有原級、比較級、最高級一樣。



比如,你剛來中國,沒有地位,對普通人可以說:
『我、咱、俺、餘、吾、予、儂、某、咱家、洒家、俺咱、本人、個人、人家、吾儂、我儂。』



如果見到老師、長輩和上級,則應該說:
『區區、僕、鄙、愚、走、鄙人、卑人、敝人、鄙夫、鄙軀、鄙愚、貧身、小子、小可、在下、末學、小生、不佞、不才、不材、小材、不肖、不孝、不類、愚小子、鄙生、貧生、學生、後學、晚生、學生、後生晚學、予末小子、予小子。』



等到你當了官以後,見到上級和皇帝,則應該說:
『職、卑職、下官、臣、臣子、小臣、鄙臣、愚臣、奴婢、奴才、小人、老奴、小的、小底。』



見到平級,則可以說:
『愚兄、為兄、小弟、兄弟、愚弟、哥們。』



見到下級,則可以說:
『爺們、老子、大老子、你老子、乃公。』



如果你混得好,當上了皇帝或王爺,則可以說:
『朕、孤、孤王、孤家、寡人、不轂。』



如果你不願意當官,只好去當和尚、道士、應該說:
『貧道、小道、貧僧、貧衲、不慧、小僧、野僧、老衲、老僧。』



最後一點必須注意,一旦你退休了,便一下子失去了權利和地位,見人也矮了三分,只好說:
『老朽、老拙、老夫、愚老、老叟、小老、小老兒、老漢、老可、老軀、老僕、老物、朽人、老我、老骨頭。』



上面一百零八種『I』,僅僅是男性的常用說法。

更多的『I』明天講解。」



老外聽了老師一席話,頓覺冷水澆頭,一個晚上沒有睡好覺。



第二天一大早向老師辭行:
「學生、愚、不材、末學,退了房間,訂了機票,回國去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梅子 的頭像
    小梅子

    帶著心去旅行

    小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