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增添數學的親切感,上數學家教課時,我總喜歡在數字與題目之間尋找與數學無直接關連,但跟生活密切相關話題,一方面抒解學生對於數學的恐懼,一方面我也希望幫助學生學習教科書以外的生活常識,再加上目前的國一家教學生非常內向,家長甚至以「宅男」來形容,因為學生放學回到家之後便喜歡躲在房間裡畫畫,週末不喜歡外出,跟同學的互動也不多;上數學課時常以小到不能再小的音量說話(我曾告訴他:「我家貓咪的喵喵叫都你比說話大聲,你音量至少要比貓叫大」),總是以斷斷續續聽起來像是火星文,而非地球人慣用的完整句型回答問題(我曾說:「請說完整的句子,不要只說『『通關密語』」),所以我盡可能的與他有較多的言語互動,讓他有更多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
例如,前一陣子學習到單位換算時,教材上有一些關於幣別換算的應用問題,我便詢問學生是否有出國經驗(答案是:YES,現在到了國中還沒出過國恐怕會被同學取笑),曾經到哪些國家旅遊,我們就從這個話題聊起,主要是想瞭解學生是否清楚這些國家的地理位置(我詢問:xx國家在五大洲的哪一洲,從台灣搭飛機需要多久,是否需要轉機,在哪兒轉機,什麼季節去的,氣候氣溫如何…),貨幣相關問題(我這麼詢問:有沒有買紀念品,買了哪些紀念品,付哪一種貨幣,從台灣帶過去的還是在當地兌換的,匯率兌換大約多少…),這些雖然與數學無直接相關,但如果有更多的瞭解,在數學課本看到匯率換算問題時,總是多了一點實質上的感覺,不再只是為了計算而計算。
今天上課時,有一題應用問題提到了「打擊率」,我問學生平常是否觀看球賽,學生搖搖頭說:沒有,我連忙問:「知道王建民是誰嗎?」,還好學生點頭,讓我鬆了一口氣,不然這位「宅」先生鐵定會被同學視為異類。雖然學生算對了「打擊率」相關數學題目,但卻說不清「何謂打擊率」,所以我們多聊了幾個與棒球相關的話題,包括:有沒有聽過大聯盟,王建民屬於哪個球隊,何謂安打、全壘打,全壘打的英文,守備位置有哪些(在紙上把相關位置畫出),打擊率如何計算(呵呵,終於繞回了跟數學相關的問題)。
由於數學題目提到了「峰仔平均打擊率為3成8…」,所以我要學生在下次上課時回答下列問題,可找其他同學討論,或是上網找資料也行,總之,就是要想辦法找答案。題目如下:
1. 去年大聯盟的打擊王的平均打擊率為多少?
2. 3成8的打擊率能否排入打擊排行榜的前五名?
雖然這個作業對於數學成績的提升完全沒有幫助,但能夠在第一時間判斷自己的答案是否合理是必須具備的能力,希望藉由這些看似無厘頭的問題提升對於數字的敏感度。這些問題全都以大聯盟為背景,似乎有點媚外,但台灣的職棒作弊風波不斷,再加上經典賽戰績實在太慘,所以…坦白說,自從王建民上了大聯盟之後便沒有再看過國內的棒球了,只好想一些跟大聯盟有關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