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演講時,常有朋友、聽眾詢問我有關大旅行的問題,有關旅行操作面的問題,之前已經寫過幾篇Q&A整理,有興趣的朋友可參考<<沙發衝浪講座Q&A整理>>,今天想寫點不太一樣的,把大旅行前後的心路歷程寫出來。如果你也有<職場中場休息>的想法,或許可以參考。

 

Q: 為何選擇獨自一人進行大旅行?

A: 我的朋友多數是上班族,在台灣請幾天假去旅行原本就是個很奢侈的念頭,要找到跟我一樣把工作辭了去旅行個一年半載的朋友難如登天。另外,大旅行不是<職場中場休息>的唯一選擇,我之所以會選擇以大旅行的方式進行,是因為我熱愛旅行,旅行是我唯一持續了超過二十年不曾中斷的興趣。所以大旅行之於我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結果。如果你沒有那麼喜歡旅行,在<職場中場休息>時段,去從事自己喜歡的嗜好,會比大旅行更有意義。

 

Q:為什麼想選擇沙發衝浪的方式旅行?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嗎?

A:我大概是五年多前開始對於自己的壯遊有比較具體的想法,我知道這種大旅行對於體力跟精神是很大的考驗,跟我以往至多2-3週的國外旅行截然不同,所以開始廣泛閱讀,收集相關資料,並且找住在新竹的外國人做語言交換(language exchange),讓自己英語的聽說能力更流暢。

有一天我的語言交換學伴(住在新竹的外國人)打手機給我,用英語跟我說他在一家商店買東西,可是店員聽不懂他想買什麼,我在電話上問清楚他的購物清單後,請學伴把手機交給店員,用中文跟店員說我學伴想要買的東西有哪些。這個特殊經驗讓我覺得在國外旅行最好認識會說英語的當地人(英語是我除了中文以外唯一可以跟其他人溝通的語言),萬一旅行途中遇到狀況而且語言有溝通障礙時,至少可以打電話請當地會說英語的朋友當翻譯,沙發衝浪是我結交會說英語當地朋友的最佳管道,有了會說英語的當地朋友彷彿吃了定心丸,旅行途中心理壓力跟負擔減緩許多。

2009年土耳其23天旅行首次嘗試沙發衝浪(伊斯坦堡與薩丘克),有當地朋友的陪伴果然與只能照旅遊指南旅行的體驗完全不同,除了品嚐在地美食(整家店只有我是外國人)、參觀私房景點(旅遊指南上沒有)、參加沙發主人與朋友、家人的聚會,交換彼此的生活觀、夢想與人生規劃,住在住宅區裡,觀察當地人的日常生活也與住在旅館、旅社、民宿的感覺完全不同,因為就是住在民宅裡,所以可以知道一般人家裡的格局、擺設,我很喜歡觀察廚房跟浴室的用品與陳設,住在沙發主人家便可體驗原汁原味的當地生活。

有了這麼美妙的沙發衝浪體驗,便幫自己立下「每個國家至少找一位沙發主人」的旅行新目標。

Q:這趟大旅行最大的收獲是什麼?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有哪些?

A:我把收穫分為外在與內在兩方面:

外在:獲得許多友誼,在世界各國多了好多個隨時歡迎我回去的「家」。
內在:更加瞭解自己,找回自己內心的平靜,現在跟家人相處時更有耐心(一般人對於朋友反而比較有耐心、比較忍讓,對於最親密的家人反而比較沒有耐心,說話語氣比較沖)。

 

印象深刻的事:能在15個月走訪這麼多國家,參觀許多世界遺產,欣賞美麗風景,只能說自己真的非常幸運,除此之外,我最感興趣,讓我再三回味的往往是人,包括途中相遇的其他旅客或當地朋友的互動。我的書<<沙發衝浪>>裡面寫了許多跟沙發主人之間的互動故事,這些都令我印象深刻(所以才會寫到書裡),今天來聊點書裡面沒有提的故事。

1. 面對扒手的處理態度

我15個月的大旅行主要在兩大區域旅行:歐洲與南美,這兩個區域的熱門景點扒手非常猖獗,所以我這15個月裡有許多跟扒手的交手經驗,從一開始發現扒手正在對自己行竊時只會瞪扒手完全不知道還能做什麼,心裡卻是氣的要死,到後來可以當眾跟對方比中指,直接飆話罵對方,故意搞大,讓全車的人都一起盯著扒手。

除了羅馬,在法國的馬賽、巴黎、西班牙的巴塞隆納,厄瓜多的基多、秘魯的Arequipa都曾遭遇扒手。在西班牙的巴塞隆納整個登山大包被扒走,損失最慘重,在秘魯的Arequipa被扒走智慧型手機,其他地點則是扒手在行竊的過程便被我發現而沒有損失。而且這些都是因為小偷下手的當下被我發現而沒有損失,或是東西被偷走我才發現,其他有下手沒得手、也沒被我發現的還不知有多少

總結:不管男女老幼,各色人種,都可能是小偷,旅行在外,旅行證件、信用卡、提款卡、現金與其他財物要小心保管。

2. 真正的international Language(國際語言)是Body Language而不是英語。很多國家跟台灣一樣英語不太通,所以我有很多很有趣的比手劃腳經驗,一想起便不覺莞爾。

 

Q:大旅行之後,心境和生活上有什麼改變?對未來有什麼新的想法、看法?會如何繼續接下來的人生?

A:長期旅行對體力與精神是一大考驗,每隔幾天就要背著行李搭車/搭機、找旅館,換室友,換環境,甚至換語言,不斷的移動,就得不斷的重新適應,這種磨練前所未有。

我常說大旅行的15個月是我踏入職場後,物質生活最貧乏但精神生活最豐富的一段時間,這15個月居無定所,治好了我認床的毛病(「認床」某種程度代表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舒適圈」裡),15個月只跟一個小登山包相依為命,現在可以完全理解「想要的很多,需要的很少」的道理,因為旅行時間長,沿途無法瞎拼,只好盡可能的用眼睛、用心,去看、去感受。如果人生是一場修煉的話,我選擇以旅行的方式完成它。

回到台灣之後,生活變得很簡單:
1.    家人為第一優先,把時間留給家人,多陪伴父母
2.    三餐全都自己下廚
3.    很少瞎拼
4.    保持運動習慣。多走路、騎自行車:走路三十分鐘可到的地方就不開車。
5.    嘗試以更環保的方式生活:避免購買瓶裝水、杯水,自己帶水壺;不購買塑膠袋,自己帶環保袋;縮短淋浴時間,避免水資源不必要的浪費;少開冷氣(其實今年還沒用過冷氣);利用蔬果廚餘自己動手做環保酵素

未來規劃:
我在三十歲的時候完全沒想過自己會在四十歲前離開職場,一口氣跑去環遊世界15個月,我的生活哲學是:生命必須不斷的自我探索,所以對於未來,我抱持一顆開放的心胸,只要是自己有興趣、有熱情的事,不會因為自己的性別、年齡的限制而不去嘗試。

旅行可以說是我熱度持續最久的一個嗜好與興趣,這二十多年來的旅行讓我獲得許多寶貴的經驗,因為今年已經取得國際領隊的執業資格,未來想針對中學生設計知性的半自助式遊學行程,期望透過帶領與分享,讓這些中學生上大學後,有能力與勇氣進行自助旅行;也想針對上班族設計主題式半自助行程,提供只敢跟團沒勇氣自助旅行的上班族有不同的選擇。此外,我喜歡寫作,除了旅行,有機會也會嘗試其他主題的創作。

 

Q:不景氣、苦悶的大環境下,很多人也想暫停工作,出走旅行或休假充電,怎麼看這樣的風潮?會給他們什麼樣的建議?

A:我相信有越來越多人會在某個時間點選擇暫時離開職場,有些可能是因為健康因素、有些可能是因為被裁員、有些可能是想轉換跑道。不管原因為何,要找到足夠的信念再離開職場,選擇一條跟大部分人不一樣的路要有很好的抗壓性,面對他人的關心或質疑時,堅強的信念與高抗壓性可以帶領你繼續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奮鬥,否則很容易搖擺不定,甚至懷疑自己的決定。


因為我一直都是上班族,比較能夠體會上班族在離開職場後可能遇到的衝擊,以下是我針對上班族的建議:

1.    專業能力:
暫時離開職場最擔心的莫過於能否順利返回職場,擁有一流的專業能力,到時就不用擔心返回職場時會找不到工作。如果自己的工作內容替代性高的話,最好培養其他專長。


2.    財務規劃:
上班時不管努力或是摸魚,只要仍舊在職,時間到了,薪水就會乖乖進入帳戶裡;辭職後就變成燒錢的日子,銀行帳戶裡的數字只會越來越少,很容易讓人心慌。所以最好有離開職場這段時間的財務規劃。


3.    興趣與嗜好:
平日便要發掘與投入自己的興趣與嗜好,誰都不敢保證未來自己的人生在某個路口需要轉彎時,這些興趣與嗜好會不會變成人生下半場的主角。就算永遠沒有變成主角的機會,擁有工作與休閒平衡的生活才能獲得身心靈的全面健康。

其他像是與另一半的充分溝通、注意健康等都可以讓人在離開職場的這段時間更踏實的向前邁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梅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